当前位置:首页 > 软实力智讯 > 强壮“软实力” 掌控“话语权”

强壮“软实力” 掌控“话语权”

作者: ■王烽 原载:2014年1月10日《中华工商时报》

    在全球经济化的大趋势下,企业之间正由竞争走向竞合,合作、共赢、协同。和谐是市场博弈的主流,企业的实力已不在于拥有、占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以"软实力"赢得世界经济的"话语权","软实力"成为新商业文明的竞争主力


    企业"软实力"的运用就是把水的特性用在经营治理方面的"水式治理"。水除自身流动外还不时地带动、促使或帮助其他事物行动。水时常涤荡除各种污垢而其力不减,反映了"软实力"所蕴含的变与不变的未来生存规律


    "软实力"对内体现为全体员工的士气,对外反映为由其品牌、服务、诚信等所构成的在市场与顾客心目中的声誉与形象

    企业"软实力"理论指出,核心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用公式来表示:核心理念,"核"代表物质,"心"代表感悟,"理"代表思维,"念"代表执行执着的行动或行为


    企业软实力就像黏合剂,把分散的资源凝固在一块,形成支撑企业未来生存战略的核心生存力。离开资源整合,任何所谓的企业"软实力"就如同海市蜃楼。资源虽然是有限的和分散的,但每个企业利用、组织和经营资源的权力又是平等的,关键看企业是否有"心",这个"心"就是企业的软实力。


    一直以来,人们对实力的理解,往往多着眼于物力、财力、以至武力的强弱。这些有形的、物质的实力,属于硬实力的范畴。其实,一个国家对世界的影响,在人们心目中的吸引力和形象,却更取决于其对国际社会的贡献,对世界和平发展所发挥的作用等这些无形的、非物质的“软实力”。随着时代、市场变化,“软实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新商业文明的竞争主力。


    《软实力》一书作者,美国哈弗大学教授约瑟夫·奈特认为,所谓“实力”是指能影响别人行为的能力,以达到你所需要的结果。“软实力”通过吸引力与别国友好相处,进行经济援助、文化交流、宣传引导等来体现。“软实力”不同于以武力或金融财政的施压为手段的“硬实力”,它是靠影响力取胜的办法,从而将更有利于公众舆论的认同。


    约瑟夫·奈特所说的“软实力”主要是指国家的“软实力”。二战以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兴经济体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以往靠“硬实力”想把自己意志强加于人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甚至要想在国际上起一定的主导作用,再用对别人施压“硬实力”的办法也难以为继了。


    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上提高话语权和竞争力,就要有对世界产生影响的“软实力”。

    而国家的实力是以作为国家经济细胞的广大企业的综合实力为基础的。没有强大的企业实力,一个国家就不会有强大的综合国力。韩国本是一个小国,却能以风靡全球的韩剧和创新炫目的电子产品走向世界。因此,为了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为了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需要十分重视企业实力的培育和建设。


    关于“软实力”,古代先贤早有真知灼见。《庄子·天下篇》也提到“内圣外王之道”,意即对外要能称“王”,必先在内部达到“圣”的境界。这正是内部形成了强大的“软实力”,才能对外有所作为。老子《道德经》有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贤,无有入无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阐释了以“至弱”支撑“至坚”可以驰骋天下的威力以及弱可胜强、柔能克刚的哲理。企业生存治理专家邓正红先生认为,老子所说的“至弱”与“至坚”,就是软实力对硬实力的整合。

    春秋战国时期,齐威王听从了宰相邹忌的进谏后下令:从官员到百姓,向他当面提出批评“受上赏”;书面批评“受中赏”;在朝野议论使他听到的“受下赏”。当燕、赵、韩、魏等敌国听到后便去齐国朝拜。齐国未发一兵一卒,他国却只慑于齐国治国内政的威力而使之臣服,“战胜于朝庭”正是今天所说“软实力”的威慑力量。

    企业实力也有软硬之分。企业的“硬实力”,往往是指其物质方面的家底,如其资金是否雄厚,各种设施是否齐全,是否先进,也包括其体制与流程是否科学合理等。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正是立足于企业的“硬实力”,没有“硬实力”或“硬实力”不足,就谈不上在市场上与他人竞争。但与“硬实力”相比,企业的“软实力”尤为重要——这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与竞争成败的决定性因素。“软实力”对内体现为全体员工的士气,对外反映为由其品牌、服务、诚信等所构成的在市场与顾客心目中的声誉与形象。企业的“软实力”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在创业之初就确立的,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所决定的。


    邓正红的企业“混凝土模型”理论说指出:“企业软实力就像黏合剂,把分散的资源凝固在一块,形成支撑企业未来生存战略的核心生存力。”然而企业“软实力”的特性不单是黏合剂,更多的是水性。企业“软实力”的运用就是把水的特性用在经营治理方面的“水式治理”。水除自身流动外还不时地带动、促使或帮助其他事物行动。当遇阻力,水力也随之相对增加、释放能量,与障碍体进行冲击,这体现了“软实力”本身潜在的无限势能。“水滴石穿”则体现了“软实力”的思想和创意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水流不停地流注新地域,开辟新路线,是“软实力”的最高形态,开辟蓝海,创新价值。水时常涤荡除各种污垢而其力不减,反映了“软实力”所蕴含的变与不变的未来生存规律。

    海尔集团的“软实力”源于海尔遵循海的自然规律。在“海规”作用下,海尔形成了一系列无形规则。对员工,海尔具有海一样“海纳百川而不嫌弃细流,容污浊且能净化碧水”的改造能力;对自身,海尔具有海一样“摧枯拉朽的神奇”,显现出团结一致、执着坚定的进步能力;对社会,海尔像海一样“生而不为,为而不持”,对客户和对社会“真诚到永远”。海尔的目标是用这个规则激活自身和他人,激活自身的每个单元,直到激活每个单元中的每个细胞。海尔按照“迅速反应、马上行动”的经营治理理念,执行“日清日结,日事日毕”的治理准则和“人单合一,速决速胜”的经营准则,形成了特有的经营治理模式——市场链治理模式,这是海尔独特的“软实力”。


    10年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越来越多的外来跨国公司抢滩中国。他们是带着雄厚的“硬实力”进驻的,但更是凭借企业特有的“软实力”,如享誉全球的品牌、高端精密的技术、严格规范的治理、周到细致的服务、训练有素的员工来开路的。邓正红认为,在全球经济化的大趋势下,企业之间正由竞争走向竞合,合作、共赢、协同。和谐是市场博弈的主流,企业的实力已不在于拥有、占有多少资源,而在于以“软实力”赢得世界经济的“话语权”。


    企业未来生存首先就是要坚守自己的核心理念。谁拥有自己的核心理念,谁就拥有自己的未来。邓正红的企业“软实力”理论指出,核心理念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用公式来表示:核——心——理——念,“核”代表物质,“心”代表感悟,“理”代表思维,“念”代表执行执着的行动或行为。“最重要的,是不要把核心理念与文化、战略、战术、作业、政策或其他非核心的做法混为一谈。日久年深之后,文化标准必须改变,策略必须改变,产品线必须改变,目标必须改变,权限必须改变,治理政策必须改变,组织结构必须改变。到最后,公司假如想成为高瞻远瞩的公司,唯一不应该改变的是核心理念。”

    企业“软实力”必须以创造企业特有的经营治理模式,以开放、合作、共生的视野,在全球范围内整合企业生存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为使命。离开资源整合,起不到整合作用,任何所谓的企业“软实力”就如同海市蜃楼,这也是判别企业文化、社会责任、企业家素养等能否真正成为企业“软实力”的唯一标准。资源虽然是有限的和分散的,但每个企业利用、组织和经营资源的权力又是平等的,关键看企业是否有“心”,这个“心”就是企业的软实力。用“心”经营的企业,遍地都是资源,俯首都是黄金。


    中国企业“软实力”的硬突破应该是创新,一个是制度的创新,一个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管理创新。

    企业的“软实力”的增强还需要用人之道。世上没有无用之物,也没有无用之才。只有摆错了地方的物品,安排错了位置的人才。这就是老子所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物。”因此对人才能否做到识才、用才、惜才是开发人力资源的关键所在。这就取决于企业领导人的眼力、气质、胸怀与胆略。建设企业软实力,归根到底也是企业领导起着决定作用。

    企业要有竞争力,要有“软实力”,必须使其领导与全体员工形成一个有战斗力的整体,以便目标一致。步调一致,这是孙武说的“上下同欲者胜”。为了实现“上下同欲”,首先就要求管理者走向基层,贴近群众,倾听他们的心声,采集他们的智慧,以改进工作。这也是近些年国际倡导的“到处走走的管理(MBWA)”。这将有利于避免偏听偏信,甚至被报喜不报忧的假象所误导。只有听得进不同意见,允许发表逆耳的忠言,员工的积极性才能被调动起来,改革创新才能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


上一篇:一场以技术为底气的软实力较量

版权所有: 邓正红软实力Copyright @ 2009-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E-mail:dzhh1598@139.com 电话:13975036755 网址: www.dzhsp.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